top of page

港八大擴招,香港讀醫不再是夢?各地醫學院申請詳細攻略

  • MEC_文小言
  • Oct 7
  • 7 min read
醫科升學 Medicine
醫科作為傳統升學「神科」,即使受輿論影響,數據顯示它仍然是澳門學生最青睞的專業之一

醫科(Medicine)作為傳統升學「神科」,即使受輿論影響,數據顯示它仍然是澳門學生最青睞的專業之一。最近,香港公佈最新的《施政報告》,銳意要打造「國際高等教育樞紐」,隨後多所高等院校宣布確認擴招消息,非本地學額增幅多達100%。從今年起,香港讀醫的門檻是否真的下降了?各地醫學院的收生要求有哪些?有志從醫的你又該如何準備?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。


醫科升學「神話」不再?

近年來,澳門不時出現醫生已經「飽和」的說法,使得不少有意報讀醫學的學生有所顧慮。然而,醫科長期以來在世界各地都被視為升學「神科」,難道如今真的已經「跌落神壇」?

23-25年,臨床醫學和中醫學仍然是內地保送的熱門選擇
23-25年,臨床醫學和中醫學仍然是內地保送的熱門選擇

從保送數據來看,確實可以觀察到一些變化。根據教青局公佈的數據,獲保送至內地並錄取臨床醫學的澳門學生人數,從2023年高峰的106人,下降至2025年的74人。儘管連續兩年呈現下跌趨勢,臨床醫學依然是內地保送中最熱門的專業之一。此外,中醫學的錄取人數在這兩年間卻有小幅增長,同樣躋身「保送大戶」之列。由此可見,醫學專業(包括西醫與中醫)在澳門學生的保送選擇中,依然相當受到青睞。


事實上,醫學受歡迎的現象並非澳門獨有。以香港為例,近年的DSE狀元幾乎清一色選擇醫科;在內地,醫學類專業的高考錄取分數通常居高不下,非頂尖學生難以企及;至於海外,讀醫不僅要求優異成績,更需要相當的經濟支持,門檻極高。

澳門中醫
近年全國包括港澳地區都大力推動中醫藥發展,中醫躍升成為「保送大戶」

那麼,為什麼醫學專業始終如此吸引學生?從我們接觸的學生來看,能夠穿上白袍救死扶傷是許多年輕人明知醫學之路艱辛,卻仍願意接受挑戰的重要原因。然而社會是現實的,有分析就在收入角度提出了一個精闢觀點:相較於其他職業,醫生雖不是「最賺錢」的職業,但卻是「平均最賺錢」的穩定選擇。許多人熱衷於談論馬雲、馬斯克、黃仁勳等科技巨頭的傳奇,但真正能創業成功者寥寥可數,這其實是一種「倖存者偏差」 — 更多人或許只是在科技公司面對「996」的高壓工作。相比之下,儘管近年醫生的競爭加劇,但其執業門檻高,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從業者的穩定性(其他行業很難轉行做醫生)。


因此,對許多理組學生而言,與其投身科技產業面對未知的環境,不如選擇成為專業醫務人員,保持專業性,在穩定與發展之間取得更可靠的平衡。


香港八大同步擴招,「政策紅利」真的來了?

面對學歷通脹與競爭加劇的新常態,如果你已決心選擇醫科,那麼在哪裡完成本科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。說到讀醫,相信許多學子都夢寐以求能進入香港的醫學院,卻又常感遙不可及。

香港升學
2025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醫科在亞洲排名#3,世界排名#21

不過,最近情況有所變化。香港宣布將全力打造「留學香港」品牌,把受資助院校的非本地生(Non-JUPAS)錄取名額從20%提升至40%。政策一出,多所我們熟知的QS全球前100高校,如香港大學、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等,紛紛擴大招生規模—不僅向非本地生開放所有專業,還增設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新學科。這是否意味著同學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?

 

從數字上看,這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,但這並不代表香港的醫學院變得容易考取。以下是中大和港大醫學院的最新招生情況:在24/25學年,兩所醫學院分別提供295個醫科學額。其中,中大醫學院錄取的本地生佔總名額的72%,即約三成學生來自外地;港大醫學院則有67%學額為本地生,非本地生同樣超過三成。值得注意的是,擴招並未帶來錄取標準的降低。中大今年通過高考錄取的分數創下五年新高;港大雖未參與高考統招,但醫學院也表明對本地與非本地生比例不設硬性上限或下限,將全面依據學生的學術成績、非學術背景與成就,擇優錄取。

中大醫學院
中大23-25年錄取要求保持高水平

 那麼,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政策?可以這樣總結:對非本地生而言,在香港讀醫的機會確實比以往更多。機會的增加並非因為錄取要求或教學質量降低,而是由政策主導擴大非本地生名額所致。在競爭程度相同的情況下,非本地生被錄取的機率自然提升。但同學們也必須清楚認識到,香港兩所醫學院在國際上享有盛譽,其教學水平、資源投入與職業發展前景均屬世界頂尖。因此,面對這一難得的機遇,更應積極提升自我,充分把握這個來之不易的窗口。


各地讀醫有什麼要求?

醫科之所以被譽為「神科」,不僅因其競爭激烈程度在所有學科中數一數二,更因為它所要求的綜合素質遠超單純的學術成績。讀醫之難,成績只是基本門檻;更關鍵的是,幾乎所有醫學院都設有個人陳述、入學試及多輪面試等重重關卡,唯有順利跨越這些障礙,才能成功「上岸」。這些嚴格的篩選機制,並非為了刁難學生,而是源於醫學教育對生命責任的深刻認知。

 

學術成績

讀醫需成績優異,已是眾所周知的前提。有意升讀醫科的同學在中學階段必須選擇理科,一般情況下,數學、化學和生物為必要科目。若申請香港或海外醫學院,學生需提供這些科目的A-Level或IB成績。許多家長常問:「究竟要多少分才能錄取?」我們常以「很簡單」戲言回應:若要進入優秀的醫學院,手握3個A是較為「穩陣」的基礎。部分競爭激烈的大學,如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,更要求至少4科A-Level成績,且規定Maths與Further Maths僅採計最高分的一科。因此,學生在選擇報考公開考試科目時,務必周詳規劃。

 

醫科入學試UCAT

若計劃報考英國、澳洲或香港等地的醫學院,學生必須提前了解UCAT(University Clinical Aptitude Test)。UCAT是申請英國醫學院必須參加的入學考試,澳洲則為UCAT ANZ或ISAT。與傳統學科考試不同,UCAT不側重學術知識,而是評估學生的語言推理、決策分析、數量推理及情境判斷能力。考試以線上形式進行,成績由系統直接發送給大學。有學生可能會問:「是否必須考UCAT?」雖然香港兩所醫學院未硬性要求提交UCAT成績,但在激烈競爭下,多數申請者皆具備此成績。因此,建議同學們也要提前準備,避免陷入「人有我無」的劣勢。


個人陳述:醫科相關經驗的呈現

無論申請何地的醫學院,個人陳述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醫生必須「品學兼優」,而個人陳述正是招生官在成績單外認識申請者的重要途徑。即使學術成績優異,校方仍會評估申請者是否具備成為醫生的必備素質,包括:救死扶傷的抱負、對醫學專業與醫生職業的真實理解,以及相關實習經驗等。因此,學生必須把握這寥寥數百至數千字的篇幅,清晰表達自身對醫學的經歷與見解。切勿誤以為個人陳述僅是成績的陪襯;若有志讀醫,應提前累積義工服務、醫學培訓與職業體驗,儘量在醫療工作場所多向行業專家了解最真實的從業經驗。上述這些要求,都是真真實實出現在各大醫學院的收生標準裡面。只有參加過,才能在撰寫時展現獨到觀點,打動招生官。(個人陳述唔識寫?睇下呢到:成醫之路3:醫科升學工作坊暑假順利舉行

面試是醫學院招生重要的一環,幾乎所有內地保送都設有面試關卡
面試是醫學院招生重要的一環,幾乎所有內地保送都設有面試關卡
面試:臨門一腳的綜合考驗

若能進入面試階段,恭喜你,距離夢想僅一步之遙!面試幾乎是所有醫學院的必經環節,無論是內地保送、海外或香港院校,皆須通過面試才能錄取。內地保送面試形式通常為小組面談(Panel Interview),由多位面試官與申請人交流,主要圍繞個人履歷(CV)提問,建議學生提前梳理參與過的活動,準備具深度的回應。另一種形式為多站迷你面試(MMI),這是一種高強度、難以預先準備的面試,主要測試抗壓能力、臨場應變與問題解決能力。由於學生需在不同站點間輪換,面對大量提問與交流,建議保持冷靜,不可過度糾結單一失誤而影響下站表現,平常心應對即可。

 

升學顧問的靈魂拷問:你讀醫的初衷是什麼?

這一年,很多家長都和我們說「政府說醫生飽和,你說讀什麼才好?」作為升學顧問,我們也深深感受到同學們的無奈,因為在許多學生眼中,我們能看到他們對行醫助人的嚮往,但同時又覺得前路茫茫。

讀醫好唔好
醫生的職業,重量遠超一份工作

 其實,沒有哪一個行業是絕對的「藍海」,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成為行業中的頂尖人才,這就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打磨。而支撐這一切的,正是對職業發自內心的熱誠。最後,如果你決心讀醫,不妨問問自己:你是否有「與病人同行」的覺悟?是否願意在深夜放棄休息,為拯救生命奔赴醫院?你是否能在長期壓力下仍然能保持這團「成醫」的火焰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麼你一定能成為一位出色的「白色強人」,並在這份職業中獲得無限的成就感與獲得感!


要讀醫,謹記提早規劃!如同學想諮詢各院校的錄取條件,包括必修科目、分數、醫學經驗、英語程度等要求,可以搵我地傾下



  • Whatsapp
  • email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 by 2022-2025 ME CONSULTING ME遊學升學顧問

bottom of page